English购票通道

公共教育

 
往期回顾<【手作之美】第3期 | 邱耿钰谈《中国传统陶瓷的演变》(高级会员专场)

【手作之美】第3期 | 邱耿钰谈《中国传统陶瓷的演变》(高级会员专场)

作者:周莹来源:公共教育与对外关系部发表时间:2016-12-14

2016年12月10日下午,清华艺博“手作之美”陶艺探究课第三期(高级会员专场)在博物馆一层陶艺坊举行,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邱耿钰主讲。200多名高级会员踊跃报名,其中12人参加此次课程。课程主要包含课堂陶艺理论讲析、博物馆展厅艺术品导赏及手工制陶实践三个部分。

 

邱耿钰副教授与会员合影留念

在第一部分,邱耿钰对陶瓷种类的关系及工艺上的延续演变关系做了梳理。首先谈到“陶”与“瓷”这两个概念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原料的差异,这也是本质上的差异,陶器的泥为次生土,即为陶土。瓷器的泥为原生黏土也叫高岭土、瓷土;2、烧成温度的差异,陶器一般在800到1200度以内,瓷器一般在1150度以上;3、是否施釉;4、质量的差异,陶没有玻璃质感,瓷的泥胎偏白或偏灰白,断面有玻璃质感。并指出陶瓷种类的差异更多是由工艺决定的。

             

 

随后,邱耿钰分别介绍了“陶”与“瓷”的发展演变及相关工艺。最早出现的是新石器早期的素陶,没有上釉没有画彩,是各类陶器原始的形式;彩陶是在素坯上用色料彩绘后再入窑烧制而成的一种陶器,是新石器时期陶器的一个代表品种;黑陶是指陶器表面及内部都呈黑色,烧制温度在800度-900度之间,烧成后期还需进行窑外渗碳;灰陶与黑陶原料及烧成工艺非常类似;彩绘陶为先烧制后彩绘,彩绘后不再烧制,其颜色多种多样,但由于彩绘后不再烧制,所以颜色容易剥落,彩绘陶基本多用于冥器使用;印纹陶指在器物表面做出肌理纹样,这种工艺是为提高坯体的质密度及增加装饰效果;印纹硬陶则更细腻,多用做装饰,商周以后大量烧制,这种陶为后世出现的原始瓷奠定了基础;白陶的泥料含铁量低,可作为瓷器原料使用,由于白陶产量少,做工精致,因而专供贵族们使用;低温铅釉陶的颜色鲜艳,多用于建筑,但缺点是硬度比较低。紫砂属中温泥料,可塑性很好,多用于茶器,器型多采用泥板粘接成型。砂器耐急热变性好,可快速烧成

   


最早出现的瓷器是商代的原始瓷,器物表面钙质草木灰釉呈玻璃质感;青釉瓷是原始瓷真正意义上烧成的瓷器,从汉代越窑开始一直到宋元时期延续上千年的历史;钧窑青釉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均窑颜色千变万化,有天青、天蓝、紫色、红色等;黑釉是指看起来呈黑色调子的瓷器,黑的程度有时不一样,有的是黑褐色、有的是酱红色、有的偏咖啡色都称为黑釉瓷。

 

 

白瓷是在白胎上施透明釉,最早出现在北方的邢窑和定窑,之后又出现化妆白瓷,到了后期,南方也烧出白瓷,并在景德镇发扬光大;彩绘瓷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但窑址不详。在宣德年间,把釉上彩与釉下彩二者结合烧出斗彩。明代出现釉上彩瓷器叫做五彩,它是把釉下青花跟釉上多彩相结合;粉彩是用玻璃白做底再在粉上新绘,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由于色彩丰富和淡雅柔软,故又称软彩;新彩是近代出现从国外传过来的, 颜色可相互调制;彩釉瓷也叫单色釉或颜色釉瓷,带窑变性质,可烧出多种颜色。

 

课程第二部分是参观艺术博物馆“清华藏珍”陶瓷展厅。邱老师以时间为主线,按品类组合,带领大家学习如何欣赏陶瓷作品。还重点讲述了釉上彩、釉下彩、斗彩等工艺。

 

 

 

课程第三个部分是实践环节,邱老师带领大家熟悉陶瓷泥料及制作工具,示范手捏及泥条盘筑成型工艺。会员们着手尝试手捏、泥条盘筑等手法,制作小型陶塑作品,享受其中的乐趣,感受陶艺之美。

 

 

 

 

参与活动的会员纷纷表示,艺术博物馆每月的陶艺探究课很值得一去,它把课堂陶艺理论讲析、博物馆展厅艺术品导赏和手工制陶实践结合在一起,有历史、有意趣、有手艺。通过本次活动的参与,会员们不仅对陶瓷艺术有了新的了解,也动手实践了陶瓷制作,可谓收获满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