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购票通道

公共教育

 
往期回顾<【手作之美】第5期 | 杨帆谈《陶瓷造型艺术赏析》(会员专场)

【手作之美】第5期 | 杨帆谈《陶瓷造型艺术赏析》(会员专场)

作者:周莹来源:公共教育与对外关系部发表时间:2017-02-22

 
 

       2017年2月18日下午,清华艺博“手作之美” 第5期陶艺探究课(会员专场)在博物馆一层陶艺坊举行,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杨帆主讲,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杨冬江担任活动主持。学生、个人、高级、家庭等各类艺博会员参加了此次活动。《科技日报》、央视书画频道也对本次活动进行采访和报道。本次活动主要包含陶瓷造型艺术理论解析、“清华藏珍”陶瓷展厅导赏及手工拉坯实践三个部分。


杨冬江(左)副馆长主持活动


一、陶瓷造型艺术理论解析

       在课堂讲授部分,杨帆首先谈到陶瓷是土和火的艺术,水火既济而土合。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统称,泛指由无机非金属材料黏土、长石、石英等天然原材料,经过粉碎、调配、成型、干燥、烧制而形成的坚硬的材料和制品。陶器通常以黏土为主,烧成温度较低,质地较粗,不透明,吸水率较高;瓷器以长石、石英、黏土为原料,烧成温度较高,质地细腻,表面光洁,有一定透明度,吸水率较低。


杨帆讲授课程

       其次,谈到陶瓷艺术作为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鲜明的个性和魅力,主要是通过造型和装饰表现出来,并运用材料和技术加以实现。陶瓷造型是指在一定的创作观念和意图的支配下,有目的地利用工艺材料,运用合理的工艺加工技术,通过对形体、空间、构件等形式的处理和确定,创造出有一定用途和意味的陶瓷器物形态。造型决定着陶瓷产品的形态,赋予材料以功能效用,是陶瓷艺术存在的基本形式,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陶瓷器具,还是生活环境中陈设观赏的陶瓷作品,都遵循这一规律。

       陶瓷造型可以使用模拟法设计,借助物象的特征加以概括、变形或截取局部,重点是创造器物。同一个模拟对象,用不同的手法处理,可以衍生出多种造型形式。这也是艺术师法自然的体现,整个过程就是由原型向陶瓷造型转化的再创造,也就是蜕变的过程。


课堂现场  

       最后,杨帆谈到演绎推导与取舍,指形体通过演进而产生变化,这是寻求和发现造型形态的一种途径。依据一个已经形成了的造型样式,采用多种方法,在原来形态的基础上,可以产生出更多新的形态。这种方法是形态的形成和转化,是在原有形态的基础上发展和派生的一种方法。
 

课堂现场


二、“清华藏珍”陶瓷展厅导赏

       活动的第二部分,杨帆带领课程学员参观了艺术博物馆“清华藏珍”陶瓷展厅,以时间为主线,按品类组合,带领大家学习如何欣赏陶瓷作品,并重点讲述了釉里红、青花、粉彩、斗彩等工艺。

       釉里红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罩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青花和釉里红虽均属于高温釉下彩,但二者性质不同,对窑内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将两者施于一器之上,并且要求红、蓝二色呈色纯正稳定。粉彩瓷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斗彩是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


展厅参观


展厅参观


三、手工拉坯实践

       活动的第三部分是实践环节,杨帆带领大家熟悉陶泥泥料及陶瓷制作工具,示范两种揉泥法(羊角揉、菊花揉)。羊角揉泥法是用双手握住泥的两端,用力均匀地向前推压,双手使泥滚动起来,揉泥过程中,使泥呈羊头形状,反复揉十几次,最后将泥揉成一团。菊花揉泥法是用一只手扶住泥,另只手推压泥,按顺时针方向将泥均匀地旋转,揉泥过程中,使泥呈菊花花瓣形状,反复操作十几次,最后将泥揉成一团。一边揉泥一边用皮肤感受水和泥的干湿程度,使泥料中水分充分均匀,揉泥是为了增加泥料的致密度,使泥料有更好的可塑性,同时可排出泥料中吸含空气,防止制作过程中产生气泡,更便于成型。


熟悉陶泥泥料

       随后,杨帆示范了拉坯成型工艺,会员们也着手实践,积极尝试拉坯制作,形成水杯、小碗等小型陶艺作品,一起享受过程中的乐趣。


示范拉坯成型工艺


拉坯制作实践


拉坯制作实践


拉坯制作实践


拉坯制作实践

       参与活动的会员纷纷表示,会员专场陶艺探究课,能够零距离地与专业老师沟通学习,把课堂理论讲析、博物馆展厅参观和手工制陶实践结合在一起,有历史、有意趣、有手艺。通过本次活动,从对陶瓷单纯的外表赏析上升到对材料、工艺、文化层面的体验学习,对陶瓷艺术有了新的了解,收获良多。
 

杨帆与会员们合影

【陶艺探究坊】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部计划重点建设的创意工作坊项目。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获得越来越多公众的喜爱。公共教育部创建陶艺工坊平台,开设不同层次的系列课程,旨在将这一专业艺术形式转变为大众日常的兴趣体验,为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深度接触和近距离体验艺术的机会,让陶瓷艺术真正走进公众的生活。参与者不仅可以学习陶艺知识、放松身心,还可以享受艺术创作的美好时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