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购票通道

公共教育

 
往期回顾<【手作之美】第18期 | 一堂油画公开课,走进忻东旺的艺术世界

【手作之美】第18期 | 一堂油画公开课,走进忻东旺的艺术世界

作者:李睦 周莹 摄影:肖非 梁岩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发表时间:2018-08-06

  

  

  2018年7月30日下午2:00-5:00,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第18期“手作之美”活动先后在“一个天才的心相——忻东旺艺术作品展”展厅和104手工创意坊举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担任活动主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进行了现场录制。清华艺博会员、社会公众20余人参加了活动。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苏丹主持活动

 

  油画公开课由两部分组成,清华美院绘画系李睦教授带领大家欣赏了展厅中的重点作品并讲授了他对忻东旺艺术的解读,随后在创意坊由清华美院绘画系助理教授莫芷示范了油画绘制的基本技法,并指导学员们临摹忻东旺的《桃子》、《石榴》两件作品,大家动手实践,绘制了属于自己的油画作品。

  

李睦教授在公开课上

 

  李睦教授在课前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通过对忻东旺作品的分析,他围绕“黑白之间的灵感、红与绿的尊严、灰色背景前的脸、夸张是因为看到了真实、捕捉最松弛的瞬间、摆在画面中的人们、生涩的那一笔、对比最终成为利器、在不和谐中寻找和谐、被形色激活的神经” 等十个问题展开讲解。

 

黑白的灵感与红绿的尊严

 

  首先,李睦教授结合忻东旺的《适度兴奋》、《打工》、《古玩》等代表作品进行分析,他谈到黑与白、红与绿这些相对应的色彩在忻东旺的作品中的支配作用,以及这些独特的色彩组合关系对忻东旺创作灵感的激发。因此,在忻东旺的绘画作品里我们常能看到黑色的鞋、白色的袜子、红色的衣服、绿色的裤子等元素。原本“对立”的颜色,在忻东旺的笔下“统一”了,原本“不协调”的色彩在忻东旺的画中“协调”了,生活中的“俗”转变成绘画中的“雅”,生命中的困苦转变成艺术中的“力量”。所以说一张绘画作品好与不好,能否激起大家的共鸣,除了画中人物和故事外,还有承载这些人物和故事的油画语言本身。

 

  

夸张是因为看到了真实

 

  针对有学员提出如何理解忻东旺笔下人物造型的“夸张”,李睦教授认为“夸张”这个说法并不恰当,他认为“夸张”并不意味着对于原有形象的改变,而是艺术家对于人物独特气质的发现和提取,发现了这种独特的气质,也就意味着艺术家发现了真实。忻东旺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并没有像大家一样被那些人物的表面现象所吸引,而是透过这些表象看到了它们背后的真实,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真实叫做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忻东旺的“夸张”是对真实的再现,也是他本人在超越表象过程中的精神呈现。

 

  

  

捕捉最松弛的瞬间

 

  李睦教授讲到,忻东旺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刻画农民、刻画农民工,除了他在农村的生活体验和个人的情感外,还有视觉与造型的特殊因素,那就是这个群体人物造型状态的松弛感。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越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越是在表情上、姿态上、着装上都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松弛感,这种松弛感自然生动,不为世俗准则所左右,不为他人好恶所干扰,这是一种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真实,恰恰是这种真实打动了艺术家、启示了艺术家。因此我们在忻东旺作品中看到的,不应该仅是人物的身份和人物的外貌,还应该看到创作者的洞察力、判断力、以及他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的视角。

 

  

灰色背景前的脸

 

  在讲到《远亲》时,李睦教授表示非常喜欢这幅作品,他提醒大家仔细观察这件作品中深沉的、深灰的背景,这些背景在忻东旺的作品中多次出现,它的颜色不仅是对人物脸部色彩的陪衬,同时也是人物脸部色彩对于背景颜色的引领。在这张画中,背景与人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独特的天堂、一个独特的人间、一个深沉永恒的天堂人间。它们既不是简单的墙,也不是普通的脸,更不是一个又一个似曾相识的生活瞬间,这是一个我们眼睛看不到的,却又被忻东旺创造出来的崭新世界,这世界唤起了我们对形色的敏感,启示了我们对生活的依恋。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这就叫做色彩、叫做艺术、叫做创作。

 

  

对比最终成为利器

 

  林风眠曾经说过一句话,“艺术有两个利器,一个是它的力、一个是它的美”。在面对《金婚》这幅作品时,李睦教授谈到忻东旺绘画中的利器就是他运用自如的对比:繁与简、涩与滑、软与硬、松与紧、立体与平面等关系的对比。他把感情、理性、技巧全部融入到这些对比因素当中,既娴熟,又自如,既像是必然,又像是偶然。似乎不是他在画面中运用着各种因素的对比,而是那些对比因素在绘画中神出鬼没的支配着他。说到底,绘画就是发现人物、景物中那些相对应因素的关系,忻东旺恰恰发现了这些关系。

 

  

在不和谐中寻找和谐

 

  李睦教授在讲解过程中,也谈到忻东旺绘画中的那些看似不和谐的因素的转换,比如人物神态的夸张、垃圾废料的刻画、蚊虫叮咬的痕迹等,这些原本在绘画表现中应该回避的因素,在忻东旺的笔下反而转化为新的造型典范。这也是艺术家创作能力的体现,就是在不和谐中寻找和谐,和谐并不是秩序和规律的代名词,忻东旺用这些不和谐的元素,拓展了我们对于和谐与美的理解。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李睦教授认为,忻东旺通过画笔将生活中的人物转化成艺术中的人物,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而是艺术启示了生活,生活拓展了艺术,这是艺术生活化的体现。因为艺术的意义并不只是美化和再现,艺术与生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它们源于彼此,但不高于彼此。艺术的创作就是使生活与艺术相互启发,相互拓展。所以忻东旺在艺术世界里塑造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的同时,在生活的世界里他也体验和收获了更深的生命意义。

  

  

被形色激活的神经

 

  在课程的最后,李睦教授饱含深情的谈到,纵观忻东旺的绘画人生,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着他不断的描绘这些千姿百态人物形象,这其中固然有感情、有亲情,有缘份的原因,但更加重要的,也是常被我们忽视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艺术家自己的视觉感受。这种诉诸于心灵的感受往往会超越经验,以直觉的敏锐去获取所需要新的形象和色彩,并且发掘其中的秩序和规律。松弛的姿态、凌乱的衣褶、粗燥的皮肤、艳丽的色彩,这些都会成为他们创作的动机和兴奋的起始点,只有那些最出色的艺术家才会为此感动、为此振奋、为此疯狂。因为他们是在发现并构建一个完全不同的现实世界,并以这样的方式重新拓展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对生活的认知,以及对于美的判断。我们也因此而赞赏那些曾经改变人们认知的艺术作品,崇尚那些启发了人们心灵的艺术家,忻东旺毫无疑问的当属此列中的一人。

 

学员们在展厅合影

 

油画绘制实践

 

  带着李睦教授对忻东旺作品的解析,学员们回归到实践中去进一步理解忻东旺的作品。莫芷老师结合《桃子》、《石榴》两幅油画作品,向学员们介绍了绘制油画的工具及基本方法,并在现场为大家做了示范。随后学员们开始了自己的油画临摹历程,每个人都将自己对忻东旺作品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之中,大胆抒发出对绘画的情感,勾画出一幅幅色彩丰富的油画作品。

 

实践现场

  

 

 

  

莫芷现场讲授

 

莫芷做示范

 

  很多学员是第一次尝试油画创作,在莫芷老师的指导下,大家都完成了各自的作品,成就感油然而生。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堂精彩的油画公开课,收获颇多,激发了对绘画的兴趣,以后要经常参加这样高水准的手作活动。

 

 

 

 

 

 

 

学员作品

  

  

学员作品

 

  

学员们在创意坊与莫芷合影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与对外关系部打造“手作之美”实践探究课,开设丰富多样的艺术课程,旨在将这些专业艺术形式转变为大众日常的兴趣体验,让艺术真正走进公众的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