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购票通道

公共教育

 
往期回顾<【手作之美】第30期 | 《寻觅彩云之南,体验金工之美》课程回顾

【手作之美】第30期 | 《寻觅彩云之南,体验金工之美》课程回顾

作者:周莹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发表时间:2019-06-05

 

 

  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主办的“手作之美”第30期金属工艺体验课于2019年5月12日下午2:00-5:00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金属艺术实验室举行。

 

 

  课程特别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寸发标、赖庆国、丁大为,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金属艺术实验室专业教师王玉峰讲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与对外关系部副主任张明主持了本次课程。艺博会员、社会公众20余人参加了活动。课程包含“理论解析”和“手工实践”两部分。

 

理论解析

 

  课程伊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寸发标首先讲到,他是云南白族人,生于新华村,这是个历史悠久的白族村寨,有一千多年的民族工艺品加工历史,银制民族工艺品生产技艺是新华村最突出的特色,被誉为“小锤敲过一千年”,富有诗意和情怀。

 

课程主讲:寸发标

 

  白族传统银器加工大致分为选材、熔炼、敲片锤揲、制模、充模、錾刻、拉丝、金银挫、熔化、组合焊接、清洗、打磨、抛光等十三道工序完成。寸发标现场带来了他的代表作品九龙壶,并结合实物与学员们分享创作心得。他谈到,九龙壶是将汉族、藏族、白族的传统银器锻制工艺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的制作体现了传统锻制和手工塑型为一体,以古法打造出古朴的神韵,又符合了现代的审美观,同时也满足了现代高端宴席的需求。不得不说,九龙壶的设计问世,打开了白族匠人们自主设计的大门。

 

课堂现场

 

  传统工艺一般讲究精细的过程,更多的是依赖手工,虽然很多过程看似复杂,但其实步步相扣,最后保证成品的品质。传统工艺多是长期经验累计所得,但其中往往包含了很高深的实践和科学理论。现如今,通过对国内各大艺术院校的工艺实践培训,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并加入到手工艺行业中,从传承角度来说,这是积极且乐观的。

 

课程主讲:赖庆国

 

  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个旧锡器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赖庆国从事锡文化及金属工艺制作和研究近30年,一直致力于锡工艺文化传承、发扬与推广。他从理论层面让学员们对“金属”概念有了初步的认知与了解,锡历史久远,是人类使用的最古老的金属之一,与青铜同时期,在唐宋后才独立成为器具、酒具、茶具使用。锡与银相似,都属于银色的金属,但金属性略有不同,锡的材质偏软,无毒无害,比重稍重些,锡材料本身价值没有银价值高。

 

课堂现场

 

  锡器的制作工艺主要有熔锡、制片、放样、下料、成型、焊接、打磨、车光、抛光、雕刻、玄默、揩擦等工序制成。凡金、银、铜、铁、锡的金属工艺都需要火的艺术来塑造它。同时他还提到,锡是净化水最好的一个金属材料,能使水增加清甜感,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它绿色环保,还具有很好的杀菌、净化、保鲜效用。

 

  讲座中,赖庆国还分享了创作作品时的经历,以及在创作中的思考,特别提到近年来自己在锡工艺领域的创新尝试。

 

课程主讲:丁大为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第七代传承人丁大为讲到“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始于云南省石屏县,是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何为“乌铜走银”?针对这个问题,丁大为向学员们做了进一步阐释,他谈到,乌铜不是一般的铜,它由黄金、纯银、优质铜等多种贵重金属秘方炼制而成。走银不是镀银,也不是镶银、嵌银。“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工序繁杂,一般要经过冶炼乌铜、打片、放样、下料、錾刻、走银、敲形、组装焊接、捂黑等等近20道工序制成,最终形成一件作品。需要制作精细、用料精选、费工费时。

 

课堂现场

 

  接下来丁大为分享了“乌铜走银”工艺品,并介绍了这类工艺品通常为手炉、文房四宝、酒具、花瓶、香炉、手镯、烟斗之类小型器物,常见的花纹图案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梅兰竹菊、八仙过海等。讲座最后丁大为讲到,金属工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才艺与智慧。其不仅是各种具体材质和装饰元素的集中表现,更是文化艺术与科技进步的直接产物。

 

  三位专业老师围绕金属工艺等方面做了讲授,通过经典作品图例、视频影像、现场示范多维度的与学员们展示并分享了研究成果,同时希望这些历史悠久的工艺可以被更多人关注,实现创造性转化,使其具有当代价值。

  

现场示范

 

现场示范

 

干撒珐琅工艺制作实践

 

  随后,“手作之美”活动进入了期盼已久的实践环节。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金属艺术实验室专业教师王玉峰带领学员们制作干撒珐琅工艺。他讲到,这种工艺在西方艺术家中很受欢迎,其原因在于干撒珐琅的变化丰富,创意空间自由度大,色彩热情,创作方式更加随意。这种工艺非常适合学员们进行艺术创作。

 

课程主讲:王玉峰

 

  王玉峰向学员们介绍了干撒珐琅工艺的制作工具和基本方法,并为大家做了示范。随后,学员们6人一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互相协作,开始制作多彩的干撒珐琅吊牌作品。

 

现场示范

 

学员实践

 

学员实践

 

学员作

 

 

 

 

  学员们课后纷纷表示:收获特别大,对金属艺术有了进一步的认知,真是一次美好的艺术体验。

 

学员们与王玉峰老师合影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与对外关系部打造“手作之美”创意坊,开设丰富多样的艺术课程,旨在将这些专业艺术形式转变为大众日常的兴趣体验,让艺术真正走进公众的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