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购票通道

公共教育

 
讲座预告<清华艺博学术讲座第76期 | 李静杰《佛缽与佛足迹信仰及其图像的传播》

清华艺博学术讲座第76期 | 李静杰《佛缽与佛足迹信仰及其图像的传播》

作者:张明 周莹来源:公共教育与对外关系部发表时间:2019-05-16

 

 

 

主讲嘉宾:李静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学术主持:苏   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讲座时间:

2019年5月21日(星期二) 18:30-20:00

 

活动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四层报告厅
(请从清华大学东三门出示讲座预告或讲座海报信息入校,并从博物馆东门入馆) 

 

活动主办: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活动承办: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与对外关系部

 

说      明:
讲座免费入场,无需预约。因场地容量有限(260人),为符合相关安保要求,请听众根据馆方的现场安排,有序排队领号入场,号满为止,请勿占座。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拥有最终解释权。

 

 

主讲嘉宾 

 

李静杰

 

1963年生,河北平泉人,文学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先后攻读于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名古屋大学。主要从事佛教物质文化研究(含佛教考古学与美术史学)。对于中国古代佛教图像及其反映的思想信仰,以及中古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探索取得长足进展。

 

 

学术主持

 

苏  丹

 

1967年生。设计师、设计教育家、评论家和艺术策展人。现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当代设计教育转型研究、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近年出版《1001页:苏丹艺术与设计微言集》(2018),《迷途知返—中国环艺发展史掠影》(2014),《工艺美术下的设计蛋》(2012)等学术著作十余部。策划“2018清华大学艺术与资本论坛”,策划声音装置作品《仓声·品》参加2017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策划展览“二十一世纪人类圈:一个移动和演进的学校”参加第21届米兰国际三年展(2016,米兰),策划舞剧Puzzle Me(2015,米兰)等。并担任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北京前门大街景观规划设计、丁肇中科技馆设计、2014年APEC“金秋颐和”会议场所景观设计等国内外知名设计项目的负责人。

 

设计作品曾获得中国建筑学会颁发的建筑创作奖公共建筑类金奖(2016)、国际展览局颁发的“米兰世博会大模块建筑奖铜奖”(2016)和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铜奖(2014)、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铜奖(2009)等。苏丹本人也获得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授予的“2015年中国设计大师勋章”。

 

内容提要

 

特展“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正在本馆展出。结合展览中所呈现出的佛教文化的传播,本期讲座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深入的解读。

 

1、佛缽信仰与传法思想及其图像的传播

 

佛缽信仰与传法思想,是中古时期印度、中亚、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思想意识,形成两条相互关联的发展轨迹。其一,基于有关佛缽的释迦佛教化事迹,西北印度约2-5世纪上半叶形成以礼拜、供养为特征的佛缽信仰中心地,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印度、东南印度及西域。中亚4世纪前后佛缽供养与兜率天上弥勒菩萨组合表述传法思想,佛缽已然成为佛法象征。中原6世纪末叶作为潜流意识存在的佛缽信仰,演化为传法思想发展的依托形式。其二,发端于西北印度的传法思想,与兜率天上弥勒菩萨信仰联系起来。中亚、西域6、7世纪弥勒菩萨信仰与末法及传法图像浑然一体表现,突出了传法的紧要性。中原6世纪末叶佛教图像呈现末法、护法、传法思想集结现象,作为核心的传法思想成为一股强劲的佛教思潮。佛缽信仰与传法思想以兜率天上弥勒菩萨为纽带互为表里,并行发展,直观地反映了人们的信仰热情和密切文化交流情况,佛教发展的曲折经历亦同时显现。

 

和田出土泥塑猕猴顶缽

德里印度国家博物馆藏

 

阿富汗迦毕试出土佛缽与弥勒菩萨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2、佛足迹信仰及其图像的传播

 

佛足迹图像及其信仰,中古以来广泛波及亚洲佛教流行地区,寄托着人们思念佛陀和希冀佛教繁荣的情怀,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文化交流与融合情况。佛足迹图像创始于纪元前后中印度窣堵波浮雕之佛陀象征性表现。2-4世纪独立的佛足石出现并流行开来,形成以接足礼拜为特征的信仰且臻于全胜,佛足迹不仅代表佛陀乃至成为佛教的象征,在西北印度和东南印度形成两个各具特征的图像系统。5-7世纪佛足石主要流行西北印度和中印度,数量减少,佛足迹信仰仿佛已处于衰落状态。8-12世纪佛足石集中在中东印度帕拉朝统治地域,增加了守护佛法的图像内涵,印度佛足迹信仰进入尾声。

 

中国汉文化地区的佛足迹信仰,自7世纪中叶玄奘、王玄策带回中印度图像粉本之后发展起来,从关中周围扩展到四川盆地和东南沿海。中国佛足迹信仰于初盛唐达到高潮,既有石刻也有画迹,佛足石似乎当初短暂流行,文献记述南方佛足迹多雕刻在山岩上,现存石窟中佛足迹图像则突出了佛法的象征意义。宋代佛足迹图像数量锐减,信仰衰退。明清时期,尤其明代汉传佛教寺院佛足碑流行,佛足迹信仰完全转移到佛陀或佛教纪念中来,其中国化过程最终完成。佛足迹图像令瞻仰礼拜者生如在之念,人们将给予佛陀崇敬有加心情,融会在佛教繁荣的祝福之中。

 

四川眉山石窟唐代佛足迹图像

 

犍陀罗出土佛足迹石

拉合尔博物馆藏

 

 

资料来源:

李静杰《佛缽信仰与传法思想及其图像》,《敦煌研究》2011年第2期。

李静杰《佛足迹图像的传播与信仰》(上、下),《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年第4、5期。

 

PPT课件下载(点击右键-下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