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购票通道

新闻资讯

 
动态新闻<开幕 | "走出巴颜喀拉——李伯安作品捐赠展"九月在清华艺博续写传奇

开幕 | "走出巴颜喀拉——李伯安作品捐赠展"九月在清华艺博续写传奇

作者:赵晨 摄影:肖非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发表时间:2019-09-13

 

       2019年9月6日下午,“走出巴颜喀拉——李伯安作品捐赠展” 开幕式暨研讨会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报告厅举行。开幕式上,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明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胥建国致辞。杜鹏飞向李伯安之子李飒先生颁发李伯安先生作品《走出巴颜喀拉》捐赠证书。开幕式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主持。

 

开幕式现场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致辞

 

       我今天致辞的核心主题就是感谢。首先要感谢李伯安先生,虽然先生已离开我们21年了,但他生前耗尽心血创作了《走出巴颜喀拉》这样一件在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巨作,使我们大家今天有缘坐在一起。他用作品延续了他的生命,作为一位艺术家,有这样一件作品留存世间是不朽的、幸福的。

 

       其次还要感谢李伯安先生的亲属,特别是他的爱人张黛女士和儿子李飒,这件作品在家中精心保存了20年。1998年李伯安先生不幸病故,1999年在中国美术馆曾经举行大型回顾展,之后作品就一直珍藏在李伯安先生家中。去年是李伯安先生去世20周年,河南省美术馆专门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回顾展览。得知这一消息,我们才有机缘去拜会张黛女士和李飒先生,在两位亲人的慷慨支持下,这件作品最终得以入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这是我们清华艺博的荣幸和荣耀,也是我们博物馆的责任,我们要承担在中国、特别是新中国美术史上去收藏重要作品、研究和推广重要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使命。

 

       第三要感谢的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胥建国教授和他的夫人姬晖女士,他们在促成这一重要捐赠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这个展览得以在清华艺博一层展厅呈现,还要感谢我们的团队,特别是苏丹老师和徐虹老师,以及在整个过程中付出很多艰辛劳动的博物馆工作人员,谢谢你们!我相信这个展览一定会获得应有的成功。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明旨致辞

 

       今天我们用朴素而隆重的形式举行李伯安先生的作品捐赠展和学术研讨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清华大学以及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感谢李伯安先生的亲属张黛女士和李飒先生,将《走出巴颜喀拉》这幅人物画的鸿篇巨制捐赠给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这件作品将成为中国文化永久的财富。举办李伯安先生的作品捐赠展,使这幅20世纪的经典之作与广大公众见面,是李伯安先生的亲属和美术界诸多同仁的共同愿望。

 

       《走出巴颜喀拉》可谓20世纪中国人物画当中的长篇巨制,但是它的价值还不在于篇幅,而在于它的艺术成就和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以大题材、大手笔、大气象,以其对民族精神的高扬和对黄河文明的形象描绘而呈现历史诗般的光辉,以及高亢民族精神的世纪之声,回应着世纪之初对唐汉雄风的呼唤,又启示着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遗憾地是,李伯安走得太早,年仅54岁,他甚至未能最后看一眼他为之付出了十年探索心血,甚至为之献出了生命的画卷在展览中的呈现。这位才气横溢的人物画家的过早去世,实在令人无限惋惜。李伯安先生留下的这幅堪称世纪之作的《走出巴颜喀拉》巨幅人物长卷,可以毫无愧色的列入中国人物画经典作品之列,同时也为20世纪人物画的绘画画上了一个大写的句号,他的经验和启示又将跨出世纪的门槛。李伯安先生的艺术和他的艺术精神将永远激励后学,不断攀登艺术高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胥建国致辞

 

       21年前,一位普通平实的画家倒在了他的画室,再也未能起来。从那一刻起,他耕耘十年的巨幅画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识,他就是出生在河南洛阳的画家李伯安。1972年,李伯安老师开始走进我的生活,那年我10岁,他28岁,他教我画画,我教他理数,一晃就是十年。他来我家,我母亲会给他打两个荷包蛋吃。我住他家,他最常做的就是鸡蛋西红柿面,往来简单而情意亦浓。

 

       他生前是否来过清华我不太清楚,但是他对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不陌生,尤其是我90年读硕士研究生及留校到他去世的8年间,他每次来北京出差办完事回郑州前都会来学院到我那儿坐会儿,吃点便饭,有时也会喝点小酒。轻松的话语中没有寒喧,询问最多的是中央工艺美院教学的新理念和艺术创作新动向。然而,在我36岁本命年那年,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父亲和恩师李伯安都相继离我而去,真是人生无常,难以知恒远。

 

       《走出巴颜喀拉》120米长卷,如同一年的12个月份,有盛夏般的庆典,有深秋中的苍黄,有严冬中的冰寒,而缺失的就是春暖花开的融种。寻找生的路,找寻梦的未来,也许这就是画面表现的人物不断砥砺前行的动力吧。 李伯安老师离开我们21年了,今天还有这么多人记得他,希望通过作品重新认识他。愿李伯安老师期盼民族崛起之火能随着他的巨作点燃更多人内心对生的热望、对美好未来的执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向李伯安之子李飒先生颁发捐赠证书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苏丹副馆长主持开幕式

 

嘉宾合影

 

       开幕式结束后,来自美术界、艺术界和文博界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研讨会上,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首先致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胥建国对李伯安进行学术介绍。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大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翁剑青,郑州轻工业大学易斯顿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石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宏剑,厦门大学教授李文绚,《雕塑》杂志执行主编宋伟光、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研究馆员裔萼,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邓锋在研讨会上先后发言,从不同角度对李伯安先生的艺术生平、绘画创作及美术史意义给予深度的阐释与评价。李伯安之子李飒先生最后致答谢辞。研讨会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徐虹主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志愿者、清华师生及社会观众200余人聆听了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徐虹主持研讨会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在研讨会上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胥建国发言

 

河南省美协主席刘杰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大恺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发言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翁剑青发言

 

郑州轻工业大学易斯顿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石品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宏剑发言

 

厦门大学教授李文绚发言

 

《雕塑》杂志执行主编宋伟光发言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研究馆员裔萼发言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邓锋发言

 

李伯安之子李飒致答谢辞

 


展览现场

 

       李伯安先生(1944年7月-1998年5月)是20世纪后半期中国画界的传奇人物。李伯安先生为人极其平和低调,美术界皆知其为河南省著名的美术编辑,却未能充分认识其画才。他历时十年苦心创作的遗作《走出巴颜喀拉》(1.88×124米)则是一件传奇作品,这件作品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流派的艺术风格以及中国传统线描和水墨大写意等多种艺术语言,涵括了雄伟的雪峰、浩瀚的云变、阔达的庙宇;也跨越了信仰与文化以及人性与心灵之间的沟壑,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史诗性水墨人物作品。

 

 

 

 

       1998年5月,积劳成疾的李伯安突然病逝于未完成的作品前,享年仅54岁。《走出巴颜喀拉》是李伯安先生在生前持续创作而未能完成的遗作,是他付出生命代价的精心力作,也是他艺术成就的代表作。次年,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回顾展,其画名横空出世,震铄一时。李伯安先生是何其不幸!其生前历尽艰辛,对艺术孜孜以求,却未及亲睹世人之广泛认可;李伯安先生又是何其幸运!其生命固然短暂,但其坚定的创作理念、执着的艺术追求,以及其创作的杰出作品,终将永存。美术评论界将其与蒋兆和《流民图》、周思聪《矿工图》相提并论,认为是20世纪中国画家探索人物画改良创新走入现代的三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年前,李伯安先生的家属将这件作品捐赠给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这件作品在清华艺博的库房中得到了精心的护理和保藏,但更重要的是让这件作品面对公众,展现它的恢弘气势。2019年9月6日至10月20日展出的《走出巴颜喀拉——李伯安作品捐赠展》是该作品入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后的首次亮相。今后将继续发挥清华大学的学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开展李伯安及中国人物画的专题研究,深入挖掘其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经常性地展出其作品和相关文献资料,以方便广大观众和美术界同行观摩学习研究。我们相信,李伯安先生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也将不断被更多人所认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