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购票通道

公共教育

 
往期回顾<清华艺博讲坛第1讲 | 冯远《博物馆与艺术鉴赏》

清华艺博讲坛第1讲 | 冯远《博物馆与艺术鉴赏》

作者:王兆来源:公共教育与对外关系部发表时间:2016-09-27



世界各国博物馆揽胜

       世界各国有非常多的大型博物馆,聚集展示着人类历史文明中最为久远、最有价值,且被专家们认为可以代表人类发展的标识性器物、文物和艺术品。



       俄罗斯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的故宫博物院是世界著名的五大博物馆。他们的藏品数量非常惊人。大都会博物馆号称有200万件,包括数量巨大的埃及艺术、印度艺术、东方艺术、欧洲艺术以及中东等地区的艺术品,而这些数量仍然在增长。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872年首次对外开放,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最早源于当时有文化品位的贵族、统治阶级、官员、商人收藏的艺术品,他们最终将这些私藏变成公藏,使它们具有社会意义,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来了解。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是法国最大的一个皇宫,于1793年对公众开放,当时欧洲的列强在全世界掠夺侵占资源,也给卢浮宫带去了相当数量的文物。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大英博物馆号称有1300万件文物,去过那的人一定会有很多感触,因为作为曾经世界上最有实力向海外扩张的殖民主义者,他们几乎掠夺了全世界各个角落能够称得上是艺术品的东西。
 

       在这五个博物馆之外,国外还有很多著名的博物馆,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其管道状的建筑初看像个工厂,世界各国的当代艺术在这里轮番登场,展现当代艺术的一种创新理念;法国巴黎的奥赛博物馆是由巴黎的一个老车站改建而成,陈列着大量的印象派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巴黎的三大艺术博物馆——卢浮宫、奥赛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分别展示着不同时期和类别的艺术:古典的、近代的和现代的。

       此外,各个国家还有众多非常著名的博物馆,如埃及的国家博物馆,西班牙的普拉多美术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意大利的乌菲齐美术馆,俄罗斯的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等等。国外也有很多很好的大学博物馆,如哈佛大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耶鲁大学的美术馆、普林斯顿大学的艺术博物馆等。国内的大学博物馆,如北京大学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等,也办得相当不错。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筹建历史与发展策略
 


       “博物馆”在西方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在中国,若将民国时期的南通博物苑算作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那么中国的博物馆至今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是清华大学历任领导前后跨度90年历史所建成的,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初清华大学国学院与历史系创办的考古陈列室,五十年代曾经成为一个文物馆,之后不断推进各种策划方案,一直到2002年才正式立项,这大概是依托了当时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就是原来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它加盟到清华大学以后,使得这个项目变成一个纳入学校计划的重要建设任务。再之后就开始向国际招标,最终采用了瑞士著名设计师博塔先生的方案,我们认为它兼容了东西方建筑的特色。几十年来,清华大学的历任领导们在博物馆建设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由于学校的博物馆得不到政府的资金资助(政府拨款给学校是用于教学、培养学生,而博物馆是学校在第一课堂之外的一种文化建设、人文建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最终建成,是依托了清华大学热心的校友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资。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策划必须带有学术研究和成果性质,并且是有质量、有创意、高水准的展览。当然,就藏品的数量而言,我们远远比不过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但一旦作为展览向观众展示,就要注重展览所传播的知识,观众是否从中受益。

       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而言,开馆展首先展出的是藏品中的精粹,比如博物馆四层展出的“竹简上的经典——清华简文献展”、“营造 ` 中华——清华营建学科专题展”,清华藏珍系列,包括青铜、书画、织绣、陶瓷、家具五大类,以及“思贤师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大家作品展”,以上展览基本以我们的藏品为主,从一万多件藏品中精心挑选并编组出来,它们代表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目前拥有的藏品质量。博物馆三层展出的是“学院传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它涵盖各个专业,依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团队,意欲通过当下有国际影响力教师的创作、研究成果,来展示清华大学的历史文脉、人文建设、学术建设。

       博物馆二层展出的是“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呈现了一批有重要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的清华学人手札,让我们在瞻仰前贤的同时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学习如何对待文化和一种治学态度。此展实际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的一个名人堂,展现清华大学历史源脉上的风采,这对所有清华的师生们而言,都将是一个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博物馆一层是“对话达 · 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展出达芬奇60件大西洋古抄本的手稿以及第四届艺术与科学的相关内容。达芬奇是欧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一位全才型艺术家、科学家,在他身上体现了艺术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与此同时,这个展览也体现了之前所说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抓住当下”,以及东西方文化对接、对话与交流的基本理念。所以,这四层七个板块十一个展览,共同构成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的基本样貌。
 


       作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有幸参与了博物馆建设的后半段,目前呈现的建筑、展览以及整套的服务设施,其实是我们这支年轻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这个新馆而言,我们把它定位在“四个追求”,即“经典品格追求、学术价值追求、创新艺术追求和人性化服务追求”。同时,我们致力于“三个面向”:面向清华大学的师生,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开展文化交流。此外,我们还强调“两手策略”,即“一手伸向传统,一手抓住当代”,只有维系住这两条线,我们才有可能不断更新和丰富博物馆的内容,推出既与人类历史文明相关,又和当下艺术创新有关的内容。我们的愿望是办成一所对清华大学而言名副其实的艺术博物馆,所以希望大家来关心这个博物馆的建设,不吝赐教。

博物馆的作用与人文教育

       博物馆最终能起到什么作用?第一,从中了解我们的祖辈、民族的历史。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从史前跨越到现当代,从石器工具一直到当今市场昂贵的艺术品,呈现为一个可视的人类文明史;第二,从中感受先人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从石器时代到彩陶时代再到青铜时代的发展过程虽然漫长,但代表了人类文明进度的脉络,它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带给他们专业的认知;第三,对“美”的一致认同。我们在博物馆里能够了解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对“美”的追求,这些器物即使穿越了上千年、上万年、几十万年人类繁衍变迁的过程,仍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我们认为那是“美”的;第四,对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我们从最为原初审美的角度来看今天的吃住行,会发现我们就生活在一个跟艺术紧密关联的环境中。

       这对我们的年轻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在这里除了学到已有的知识,还要培养发现“美”和理解“美”的眼睛,这个世界这个时代不缺美的东西,美是什么?悦目、好看、喜悦、姣好、标准、和谐、匀称,或者是一片晚霞,一束明媚的阳光等等,你说不出道理,但就觉得美。在生活中,对于“美”的理解是真实存在的,并给人以一种健康的、向上的、愉悦的快感和满足感等等,这些都是跟“美”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常常将这种抽象的概念统称为对“美”的一种理解和感悟,“美”的真谛一定是与善良、真实结合在一起。所以,博物馆就是感受“美”的最佳去处,因为它浓缩了人类文明历史、艺术史、科技史等等。在这里,无论作品怎样排列组合,人们都可以找到关于“美”的一些基本脉络和价值所在。博物馆就是我们近距离的学堂,它与大学专业课堂讲授的专业知识不一样,但博物馆带给我们的恰恰是一种艺术的审美眼光,对于美的认知、美的理解和整体人文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从博物馆里获取知识,而应该将历史文明传承下去,并不断创新我们未来的世界,让未来的创新作品继续进入博物馆。

大学博物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世界上所有博物馆都存在经费紧缺的问题,尤其是大学博物馆,他们难有经费去适时更新藏品以及开展馆内外交流,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从立馆的那天起就意识到这点,希望将来能与世界各馆建立一种协作机制,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此外,还有展览策划的问题,藏品需要与学术理念结合,进行有学术高度的梳理、研究和归类,同样一件藏品在不同时代研究者的研究下,可以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给予一种新价值的陈述和阐释,甚至发觉它的当代价值。那是博物馆研究的创新,也是我们的理想,做到这点不容易。

       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而言,从落成那天起我们就奔着这个目标,在众多艺术博物馆已有的可借鉴模式和成功经验上开启了这样一个历程,未来的发展需要我们去认真对待和努力做好。博物馆之于我们,是当代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课堂教育之外重要的第二课堂,它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和容量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它能教育我们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有人格品质和教养的人。无论怎样估价它的作用和意义都不为过,它能帮助我们训练、提升我们的审美眼光,让我们理解“美”,认知历史,体会艺术作品中跨时代的心灵沟通。

       清华大学的博物馆能做成什么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很多大学都在筹划建立各种各样的博物馆,但常常定位在考古和历史博物馆,很少将历史传统与当下及未来结合起来,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所提出的“艺术与科学”、“艺术与人文”这两个概念我认为是有创意的,因为它没有把眼光局限在历史的昨天,而是面向未来的发展,这实际上给清华大学的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创造未来”,相当多的大学博物馆都止于藏品,而我们已经没有财力和时间去搜罗各国珍贵的文物,那么,中国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在哪里?我们能不能将立足点放在当下,着眼于当代人的文化创新力和创造力,这是最终考验一个民族是否有发展后劲和潜力的基本标志,而博物馆就是体现这些才华贡献和价值意义最好的居所,中国未来的博物馆应该在这方面下大力气。

主讲人简介
 

       冯远,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1952年生于上海。198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并留校执教,曾任学院教务处长、副院长、教授等职,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99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2001年任艺术司司长,2004年任中国美术馆馆长,2005年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作品多以反映历史题材和现实生活为主,造型严谨生动、生活气息浓郁,绘画形式新颖,尤以擅长创作大型史诗性作品和古典诗词画意作品。代表作品有中国画《秦隶筑城图》、《星火》、《历史》、《屈赋辞意》、《世纪智者》、《圣山远眺》、《逐日图》等;主要论著有《东窗笔录》、《重归不似之似》、《回到单纯》、《人的艺术和艺术的人》、《水墨人物画教程》等八十余万字。出版有作品集、论文集、教材多种。三十余年来,其作品入选国内各届重大美术展览,获金、银、铜和优秀奖项达二十余次,作品获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另有大量作品赴美、欧、日、韩等国参展,并赴多国讲学、考察访问,在法、日、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曾获国家优秀教师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16年获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
 



讲坛现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