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穿越大洋的艺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馆藏19-20世纪风景画展”的举办具有开创性意义,它是印第安纳大学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之间的首次合作,也代表着两馆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受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丰富的19世纪美国风景画藏品的启发,本次展览旨在探讨美国人和欧洲人在政治、社会和文化发酵时期关于思想和艺术实践的交流。展览展出了19世纪时期前往欧洲的大量美国艺术家所创作的优秀作品,以展示国际交流在拓宽艺术和文化视野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这一主题也恰好反映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之间的开创性合作对展览、艺术、学生以及博物馆专业人士之间交流的促进。
国际交流对艺术有着怎样的影响?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穿越大洋的艺术风景画展”,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社会公众能够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19世纪早期,风景画作为具有创新风格的载体,发展成为西方绘画的重要艺术流派。17世纪出现的两种描绘自然世界的主要模式——荷兰模式和意大利模式,对后来19世纪末的风景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18世纪的欧洲哲学家们,如:让-雅克·卢梭和埃德蒙·伯克、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和约翰·哥特弗雷德·赫尔德等,极大地影响了艺术家对自然的概念化和描绘,进而使人们认识到风景画能够表达更为重要的社会及政治问题。本次展览中所展示的那些优美乃至壮美的风景画,其本质比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更为意蕴深刻。此外,在19世纪,一方面西方国家的民族身份认同得到巩固,另一方面部分西方国家开始进行殖民扩张,这一现象所带来的后果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仔细观摩这些作品,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来自美国和欧洲的画家如何在其风景画作品中创造民族认同感,还可以感受到描绘自然的理念如何轻易地在国家之间流动,正如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因跨国界交流而蓬勃发展。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艺术家开始前往美国学习,其中的部分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将西方美学介绍给更多的中国观众。虽然最初的官方文化交流是由美国国务院在20世纪40年代早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促成,但现代文化交流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79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年后,波士顿美术馆分别在中国北京和上海举办了包括抽象派绘画作品在内的美国艺术大展;2007年,古根汉姆博物馆和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在北京和上海联合举办了“美国艺术300年”大型展览。同时,来自中国的许多大型展览也曾在美国举办,比如2017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开创中美文化交流的新纪元的特展“秦汉文明(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与以往为中国观众设计的美国艺术展览不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穿越大洋的艺术”展不是对几个世纪以来美国艺术发展的广泛总结,而是为更深入地研究一个世纪内美国艺术家对单一艺术类型(风景画)的处理方法,这一中心主题非常适合在大学艺术博物馆展示。
我们期待在美丽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示这个经过精心策划和组织的展览并开展相关学术活动。同样,我们也热切地期待未来在印第安纳州布卢明顿展出清华大学收藏的中国绘画作品,讲述一段独特的艺术故事与艺术史,为中西方艺术交流续写佳话。
展览总策划:冯 远 大卫·布兰门
展览统筹:苏 丹 杨冬江
策展人:詹妮·麦科马斯 徐 虹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印第安纳大学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王晨雅 王 鹏
策展助理:葛秀支
展览设计:王晨雅
视觉设计:王 鹏
运输协调:安妮塔·布拉卡伦特
展览执行:杨 晖 孙艺玮 张 明 兰 钰 刘雅羲
图录编辑:张 明 玛利亚·凯勒
文字校对:黄文娟 王 瑛 钟子溦
事务协调:马艳艳
支持单位:美国芝加哥泰拉艺术基金会
责任编辑:王 琳
装帧设计:王 鹏
责任校对:王荣静
责任印制:杨 艳
出版发行:清华大学出版社
版 次:2018年8月第1版
定 价:19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