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购票通道

公共教育

 
往期回顾<【手作之美】第26期 | 摄影公开课回顾

【手作之美】第26期 | 摄影公开课回顾

作者:周莹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发表时间:2019-04-10

 

      

       2019年3月24日下午2:00-5:00,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第26期“手作之美”活动在“洛文希尔摄影收藏中的19世纪中国”展厅和艺博艺术沙龙室举行。课程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邓岩副教授主讲,清华艺博会员、社会公众20余人参加了活动。课程包括“展览导赏”、“课堂讲授”、“学员作品讲评”三个部分。

 

课程主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邓岩

 

课程主持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与对外关系部副主任 张明

 

展厅导赏

 

       课程伊始,邓岩老师从理论层面,让学员们对“摄影”概念有了初步的认知与了解。他讲到摄影术产生于1839年,摄影成为艺术并进入到博物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人们看到的摄影画面不仅是一张照片,它由人、工具和被拍对象三者构成,不会因为个人的情绪而改变照片的状态。

 

展厅导赏

 

       摄影术自诞生以来,区别于绘画、雕塑、电影等艺术形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很多摄影艺术家用摄影图像来表达对时代的看法与认知。曾有摄影师说过,“真正的摄影是当你的记忆渐渐消去的时候,突然有张照片把你从现实激回到过去的碰撞”。

 

展厅导赏

 

       “世相与映像——洛文希尔摄影收藏中的19世纪中国”展的展览主题由被拍摄的内容所定义,所以我们需要结合历史来看展。邓老师认为,此展的收藏价值有两点:其一,内容与文献性。把历史归类进行系统收藏,这是综合知识的传达,并形成了摄影的概念;其二,工艺性。“蛋白印相”是一种古老的摄影工艺,兴盛于19世纪。蛋白照片一般呈棕褐色近乎黑白照片,显影画质非常细腻,影像的层次极具空间感,可用放大镜仔细观赏,这是现代数码摄影技术无法比拟的,而这种工艺在今天已经慢慢淡出摄影艺术和教学研究的领域了。所以这个展览也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对艺术传承的一种表达。同时,艺术并不仅属于艺术家本人,每个人观看展览都会造就它新的价值和意义。

 

展厅导赏

 

       摄影及影像艺术作为自工业革命以来最重要的艺术媒介,它在今天承载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当代艺术研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由此产生和发展了近100年的摄影艺术方法论,在世界美术史当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60年后出生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在全球摄影作品中占据百分之六七十,不论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或是其他观念艺术的表达,摄影行为本身就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摄影的历史、文献和研究呈现出的文化与生态是值得研究的,这部分是绘画、雕塑所解决不了的。

 

活动现场

 

       “洛文希尔摄影收藏中的19世纪中国”展志愿讲解组组长刘雷老师,也就展览中的重点展品为学员们进行了讲解。

 

摄影展志愿讲解组组长 刘雷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专业摄影师肖非也围绕摄影实践经验与大家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摄影师 肖非

 

课堂讲授

 

       课程的第二个环节,从展厅来到艺术沙龙室,继续探讨摄影艺术的相关知识。邓岩老师提到摄影术作为一种成像技术,使人类可以通过科学的光学技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摆脱记忆、经验、情绪所带来的错觉。再现的图像,为人类探索世界提供相对客观的视觉依据。

 

课堂讲授

 

       1937年的“NewHall”的展览,使摄影第一次以独立的艺术门类登上历史舞台,第一次走进美术馆展出。何为摄影艺术?摄影成为艺术最重要的开始就是它的独立性,不被绘画、雕塑、电影所影响,独立的摄影语言成为表达视觉美、意境美、艺术美的途径和手段,并被广泛的探讨和研究。

 

课堂现场

 

       西方摄影艺术的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传统(1826-1880)、现代(1880-1945)、后现代(1960-)与当代摄影(1960-)。“传统”是摄影尝试模仿传统绘画时期;“现代”是摄影在争取独立的话语权和技法争斗;“后现代”是理性分析摄影媒介的功能,形成独立的艺术语言;“当代”是摄影在对传统、现代、后现代吸纳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对当代社会文化思考从而实现对未来发展提出可能性的艺术探索行为。所以,摄影不仅仅是对传统美学的再现工具,更是对当代社会价值思考的媒介。20世纪初,已经出现了早期观念摄影的萌芽,摄影师开始从旁观者向探索者的角色转变。

 

课堂讲授

 

       邓岩老师还举例分享了摄影“瞬间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布列松认为“借最好的一刹那,来使事件产生全新的意义与境界”。摄影作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每个摄影师都应深具尊严感,都应意识到,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与“瞬间大师”持不同观点的另一位摄影师威廉·克莱因则告诉世界,看到所谓客观的历史事件是假的,摄影作品的真实性取决于拍摄者的心态和被拍摄人的意图。这一观点,使摄影的维度有了更广泛的意义。所以说摄影可以影响世界,摄影是看的艺术,作品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画面能否打动人。

 

课堂讲授

 

学员作品讲评

 

       活动最后,学员们展示了自己的摄影作品,包含人物、风景、事件等的拍摄,以及后期合成的效果。邓岩老师与学员做了点评和讨论,并强调凡是能给人带来愉悦、能打动心灵的都是好作品。

 

作品讲评

 

课堂现场

 

       摄影改变了人类捕捉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类接受世界的途径。而在这样的变化当中,科技与美学相互影响和改变着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与方法。邓岩老师认为,在中国今天的艺术教育中,如何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的成像科技的应用,如何掌握新艺术媒介对于艺术感知判断力的干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新的视觉艺术方法论研究,是当今艺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和当代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

 

活动合影

 

       课程结束后学员们纷纷表示,清华艺博“手作之美”课程让大家有机会零距离地与专业老师沟通学习,把博物馆展厅导赏、课堂理论讲析、作品点评结合在一起,有知识、有历史、有意趣。通过本次活动,从对摄影单纯的照片赏析上升到对专业、技术、文化层面的体验学习,对摄影艺术有了新的了解,收获良多。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与对外关系部打造“手作之美”创意坊,开设丰富多样的艺术课程,旨在将这些专业艺术形式转变为大众日常的兴趣体验,让艺术真正走进公众的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