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购票通道

学术研究

 
学术专访<专访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杨冬江访谈

专访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杨冬江访谈

作者:王兆 葛秀支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发表时间:2017-05-23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杨冬江
 
       问: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举办了很多高质量的展览,您认为它的展览有何标准?
 
       杨冬江: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呈现给清华师生以及社会公众是我们的办展宗旨。首先,清华大学拥有国内一流的清华美院,之前的中央工艺美院并入清华后,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藏品,以及深厚的研究力量和高水平的师资,这也决定了我们的展览一定是高水准的。其次,博物馆坐落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享受学校得天独厚的条件。邱勇校长曾说过,“一所伟大的大学应该有一个伟大的博物馆”。所以我们的标准是按照一流大学的博物馆来建设的,尤其是在清华“人文日新”精神的倡导下,也促使我们举办更多高质量的展览。
 
       问:您认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有何独特之处?
 
       杨冬江:进入 21 世纪,中国的大学博物馆蓬勃发展,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大学博物馆的作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诞生也是时代的产物。自建馆之初,冯远馆长就提出了经典品格追求、学术价值追求、创新意识追求,以及人性化服务追求的办馆理念,一方面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艺术,另一方面也关注当代、当下的创新成果。我想这也是我们展览的大方向,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美术馆的独特之处。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外景
 
       此外,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作为一个大学博物馆,首先面向的群体就是师生,所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在展览中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开馆首展不仅展出传统的书画、陶瓷、织绣、家具、青铜,同时也将清华美院艺术大家作品展“思贤师心”,清华美院艺术作品展“学院传薪”,清华营建学科专题展“营造 ` 中华”,清华研究成果的“清华简文献展”,以及清华学人手札展“尺素情怀”涵盖在内,将清华美院的藏品及清华其他学院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在我们的空间里以展览的形式,让更多的观众看到这些中国传统的艺术。
 

“对话达·芬奇”展出的装置模型
 
       此外,我们还将当下最有活力的艺术带到清华,将艺术与科学结合,比如“对话达·芬奇 / 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在展出经典的达·芬奇手稿真迹、装置模型和维斯皮诺临摹的《最后的晚餐》之外,还并置呈现当代国际艺术与科学领域最新的艺术创作。观众在欣赏经典艺术的同时,也感受当下科技带来的影响。
 
       问:您认为一个好的“策展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
 
       杨冬江:“策展”是一个非常全面的工作。作为一个好的策展人,首先,要有很深厚的专业基础,比如艺术史、设计史、社会学等;其次,要对整个领域非常了解,并具有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口碑,以及一定的影响力;再次,要寻找资金、运输作品和宣传推广等,这都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这之后就是呈现,做一个展览和写一本书不一样,展览是通过一种视觉的四维空间呈现。
 

杨冬江副馆长在布展现场
 
       除此之外,还要进行诸多服务性的工作。所以,策展人做的是一个团队的事情,但这里面一定是有主次,我觉得策展人应当在全面介入这些工作后,才能呈现出好的展览。“策展人”就像指挥一样,需要与不同领域的人一起合作,并统筹全局。这是我对当下“策展人”的理解。“策展人”与艺术史学家、批评家不一样,艺术史应当是策展人必备的背景,但并不是全部。“策展人”绝不只是写一篇文章,出一个策展主题和思路,或是联系艺术家而已,他应该是全方位的。
 
       问:您认为展览与展场、作品与空间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当策展理念与展览空间产生冲突时,应该怎样取舍和平衡?
 
       杨冬江:展览和展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展场是展览呈现的最后一关,没有一个好的展览主题和内容,展场也不会丰富。有很好的展览主题和内容,而没有好的展场来呈现,也是不行的,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至于作品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空间一定是去烘托作品,而不是抢作品的,空间要为作品服务。
 

杨冬江策划“从酒神赞歌到阿卡迪亚:马库斯·吕佩尔茨作品展”
 
       当策展理念与展览空间产生冲突时,一定是以策展理念为重。展览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好的主题,其次要有好的展览大纲和内容支撑主题,再次要有好的展览空间来呈现,它们之间缺一不可,但其关联性是有逻辑关系和先后次序的,不能随意打乱。一个好的展览每个方面都得做好。
 
       问:请谈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今年的展览计划及未来展览的规划。
 
       杨冬江:冯远馆长在开馆之初提出了“三个面向”:面向清华大学师生、面向社会、面向国际。我们希望能够借助清华大学的影响力,以及我们良好的硬件条件,将国际和国内一流的艺术介绍给清华师生及社会公众。开馆至今,我们不断与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建立良好联系和横向交流,吸取和学习他们的有益经验,并思考和完善自身的展览建设。
 

杨冬江策划“从莫奈到苏拉热:西方现代绘画之路”
 
       今年我们很多高水平的展览。一方面展出世界大师的作品,比如目前正在展出的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马库斯·吕佩尔茨的作品;之后将与法国圣艾蒂安大都会现当代艺术博物馆合作举办西方现代绘画展,展出莫奈、毕加索、马蒂斯等大师的经典作品;此外,还将举办法国现实主义雕塑家布德尔的艺术大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加强与国外大学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交流,今年下半年将举办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合作展览。与此同时,我们还关注中国艺术家的发展,今年还将举办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回顾展,以及著名艺术家张仃的艺术大展。此外,我们目前正在和大英博物馆密切联系,希望能够把大英博物馆的珍品介绍到清华,这是我们未来的展览计划。
 
       问:能否谈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的整体规划和未来走向?
 
       杨冬江:我们馆公教部门有一批高素质的同事,开馆至今已举办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比如清华艺博系列学术讲座,广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与听众分享艺术、科学、文化、历史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与精彩思想。
 

“手作之美”陶艺课现场
 
       比如“手作之美”创意坊,开设不同类别和层次的系列课程,涉及陶艺、染织、版画等领域,将专业的艺术形式转变为大众日常的兴趣体验,并结合我馆的会员体系建设,为学生、个人、高级、家庭等各类艺博会员打造会员专场活动。
 

志愿者讲解展览
 
       我们还有一大批优秀的志愿者,协助我们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此外,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公教活动和展览之间的联系,我们有很好的展览,公共教育部应主动参与到展览中,因为展览的推广需要很多的公教活动。
 

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艺术与科学”将是我们馆公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交互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着未来艺术的走向。我们的公共教育也希望将科学、艺术、人文很好地串联起来。清华美院已连续举办了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与国外艺术与科学领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我们在开馆时举办了“对话达·芬奇 / 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同时也参与到之后举办的“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研讨会”中。
 
       问:公教部门与馆内其他部门有很多交集,您认为两者之间应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杨冬江:公教部门对一个博物馆来说是一个窗口,是大学博物馆里非常重要的一个职能。除了展览,公共教育可能是最能体现一个博物馆的办馆方针、水准和服务质量的。相比于展览,公共教育可以做得更鲜活和丰富多彩,它可以针对不同背景、年龄层次的观众去策划不同的活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位于大学校园内,其教育的职责不但面向社会公众,更直接面对的是校内师生,在美院的依托下,更是需要跟学校的教学进行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趣味。但公教部门做的所有活动,又需要全馆来支持配合。
 

清华艺博举办讲座现场
 
       问:您作为博物馆的副馆长、美院教授,同时也参与设计行业的工作,主编学术刊物等,您是怎样平衡各个角色之间的工作和关系的?
 
       杨冬江: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大家就有很多可以发挥特长的地方。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的主业还是在博物馆和做教师,同时接触行业的工作等,但归根结底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
 
本文转自《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刊》第三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