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购票通道

公共教育

 
往期回顾<【手作之美】第23期 | "第十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公开课回顾

【手作之美】第23期 | "第十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公开课回顾

作者:周莹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发表时间:2018-12-03

 

 

       2018年11月12日下午2:00-5:00,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第23期“手作之美”活动在三层“从洛桑到北京”第十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展厅举行,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林乐成教授应邀为观众讲授了这堂公开课。清华艺博会员、社会公众20余人参加了活动。课程包含“纤维艺术展品讲析”和“手工实践”两部分。

 

重点展品解析


       在课程的开始,林乐成教授首先对韩国艺术家郑璟娟的《无题06-15A》作品进行讲析,这位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在美国读书期间,冬天非常寒冷,家人从韩国给她寄来了亲手编织的手套,让她感到无比温暖,于是手套成为她创作的主要媒介。通过作品大家可以感受到,纤维艺术的平和与简单,其材料与技艺的选择,观念的表达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说纤维艺术无门槛,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体验创作的愉悦。


林乐成教授在公开课上


《无题06-15A》局部 郑璟娟 (韩国)

 

       在讲到《快乐羊毛毡》时,林乐成教授表示这件作品是他和学生李大鹏共同创作完成的。作品铺在地上直接展示,可供小朋友们在毛毡上的彩色石头间穿行、跨越、游玩,融合到作品之中。上面彩色的石头,灵感出自于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作品,把它变为创作的符号和元素,这个毛毡也可以被理解成一幅“水墨画”。作品创作的初衷是想让每个人都喜欢、能参与、感到快乐。


《快乐羊毛毡》 林乐成 李大鹏

 

       纤维艺术,即利用纤维材料,以编织、刺绣、环结、缠绕、缝缀等工艺手段,塑造平面、立体和空间装置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当面对韩国艺术家李美京《无题4》时,林乐成教授谈到这件作品很特别,它是用塑料包装绳做的一颗“大树”,作者希望借此作品呼吁更多的人关爱和保护自然环境,既有环保理念又有对新手工技艺的表达与探索。因此,当代纤维艺术已经远远的走在了材料时代发展的前面,一切可以用来捆绑、粘贴、编织,只要能够做出自认为美好的形象,同时赋予它主题,或者能从中看到一个故事,都可以认为是一种艺术语言的表达。

 

 

       林乐成教授建议大家从生活中发现和积累美的情感,从巧入手,从情感提升,并由此上升到自己的专业。例如德国艺术家海琳·恰赫的纤维艺术作品《安魂曲》,作者利用画报纸、书籍裁剪成一条条细小的线,进行有规律性的密集排列和粘贴组合,形成新的图案和立体的形态,让人百看不厌,其实重复的劳作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当这样的作品出现,往往不在于拥有多么高超的技术和难度,甚至初学者都能从外形上模仿和复制,关键的是需要用心观察、选择、制作。

 

 

       接下来,林乐成教授依次对伯纳德·G·雷曼的《我们与雨分享面包》、玛丽亚·贝里斯泰特的《麦基和马洛;麦克叔叔》、姆西亚·哈利亚希的《格鲁吉亚老人》等作品进行了讲析。他认为,纤维艺术的应用之美不仅体现在艺术的形式美、材料美和工艺美上,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有亲和力的艺术融入空间、融入生活,在艺术的传播与教育中体现一种普世性的审美价值,在软化建筑空间,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有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及创作的理念,只有亲身去体验、感受、探索、挑战,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成果和认同。

 

纤维艺术制作实践


       带着林乐成教授对纤维艺术展品的解析,学员们回到实践中去进一步理解、感受纤维艺术的制作。现场助教老师向学员们展示了纤维编织艺术的作品,介绍了纤维艺术编织技艺的制作工具及方法,并为大家做了示范。

 

 

 

       随后学员们迫不及待的动起手来,在已备好木框的钉子上拴上经线与纬线,运用经纬线的相互交织进行制作,发挥想象,展现出各式的纹理和丰富的色彩,视觉上带来不同的迥异感受,都编织出属于自己的纤维艺术作品。

 

 

 

 

 

 

 

 

 

 

 

 

 

学员们与林乐成教授在展厅合影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与对外关系部打造“手作之美”创意坊,开设丰富多样的艺术课程,旨在将这些专业艺术形式转变为大众日常的兴趣体验,让艺术真正走进公众的生活。】

 

 

 

分享到